某血管介入机器人公司:流水线式裁员+强制无薪休假
来源:医休器械-医休研究院
作者:医休哥
大家好,我是医休哥。
昨天晚上在另一个号上爆料了一家神经介入公司,结果有小伙伴在后台留言说有一家血管介入机器人公司:
年底裁了一半以上(年底先大规模招了一批,没过一个月大裁员),然后开始放长假,19天的长假只有4天给工资,其余15天工资为0。被戏称为“流水线式裁员”。
小编在群里简单透露了一点信息,结果好多小伙伴纷纷私信,把国内血管介入机器人公司都给猜了一遍:“医休哥,你描述的,和我知道的这家挺像的......”
·有的是让员工注资,注资多的优先升职;
·有的是保销售,裁研发和运营,一批一批裁;
·有的是在“撤摊子”,留下的人在等赔偿;
·有的在硬扛,等报销款,当事人表示:“赔偿是别想了,能把报销要回来就不错了...”
在2024年年底,小编就报道了某血管介入机器人公司正在破产清算...
那为什么血管介入机器人公司这么难?是个案还是这个细分领域都这样呢?在当下血管介入机器人公司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技术难题
操作精度与灵活性不足:血管介入手术需要高精度操作,但现有机器人在复杂手术中的灵活性和操作精度仍有限,例如难以完成超选择性导管插入、支架精确放置等复杂操作。
触觉反馈不足/缺失:医生在手术中依赖触觉感知血管的弹性、阻力和位置,但目前许多机器人缺乏有效的触觉反馈机制,这可能导致手术操作不准确,增加风险。
系统复杂性与稳定性问题:机器人系统可能过于复杂,操作繁琐,且在远程手术中容易受到网络波动、延迟等问题的影响。
2-临床应用限制
适应范围窄:血管介入机器人的适应证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简单手术,难以兼容复杂手术所需的特殊耗材。
临床接受度低:医生和患者对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持保留态度,且操作人员需要额外培训。
手术流程覆盖不足:产品设计需要覆盖大多数临床术式和手术流程,但目前的机器人难以完全满足这一需求。
3-市场与商业模式挑战
成本与盈利问题:血管介入机器人成本高昂,但目前缺乏统一的定价和收费标准,医保覆盖也有限,导致盈利困难。
市场竞争激烈:血管介入机器人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竞争激烈,内卷严重,企业难以通过单一产品实现大规模盈利。目前仅检索到微创血管介入机器人2024年销售出了8台,其中是“一次中标5台”,其他品牌销量未知。
2024年底中国政府采购网正式公布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控制系统中标公告》。据公告显示,上海微创R-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一次中标5台,每台R-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中标价格为1520万元,总成交金额高达7600万元。此次采购是由华东医院、中山医院、新华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集中采购5台。
2024年对于国内介入手术机器人企业而言,可谓是艰难的一年——拿证企业几乎没有,仅一款产品获批。此前行业冲出的几匹“黑马”也都销声匿迹。
市场推广难度大:由于技术复杂且价格昂贵,市场教育和推广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投入。很多厂家连当地的配置证都搞不定,在那讲产品的特性有什么用?
*2024年手术机器人各品类销量占比
一些企业迫于经营压力,正在进行结构业务的调整,包括人员缩减,产品开发陷入停滞;甚至有一些小型初创公司因无法融到资而倒闭,还有企业创始人被“限高”。
一家计划于2025年拿证的介入手术机器人企业创始人表示:“我们的产品申报已于2024年11月获得受理,乐观预估能在2025年第二季度拿证,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融资。”
通过梳理公开信息发现,2024年,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融资也寥寥无几,在为数不多宣布融资的企业中,一些企业未公开融资金额,少数公开的融资金额也仅数千万元级别,未见过亿融资。——医休器械
本文2025-02-24 14:56:56发表“医休观点”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xiuqixie.com/article/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