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血管内镜获FDA“突破性设备”&中国过去10年创新器械盘点

栏目:医休观点发布:2025-02-24浏览:4

来源:医休器械-医休神介说

作者:医休哥

大家好,我是医休哥。

昨日,Vena Medical宣布其一次性血管内镜---MicroAngioscope获FDA“突破性设备”称号,这也是全球首款血管内镜获得FDA“突破性设备”。

MicroAngioscope是一款一次性使用的血管内窥镜,其直径仅为三分之一毫米。这款内窥镜的远端配备了一个微型相机和灯源,使其能够实时记录血管内部的情况,并生成全彩色的影像图像。医生可以在显示屏上实时观察血管内部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血管疾病。

MicroAngioscope作为一次性的血管内窥镜,使介入医生能够像消化内科医生通过内窥镜观察病灶一样,观察病灶的具体情况。这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因此,MicroAngioscope的出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未来的血管介入手术有望在内镜下进行,这将使手术变得更为简单、安全和可靠。

中国过去10年创新器械盘点

过去10年,国内创新器械审批数量不断攀升,2020年后批准数量显著上升,2024年达65项,反映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早期以IVD和植入设备为主,近年AI软件、手术机器人、能量消融技术占比提升。

2014-2016年:主要批准了一些基础的医疗器械,如基因测序仪、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等。

2017-2019年:批准的医疗器械数量逐渐增加,涉及领域也更加广泛,如经导管植入式无导线起搏系统、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等。

2020-2023年:批准的医疗器械数量大幅增加,涉及多个前沿领域,如质子治疗系统、冷冻消融设备、手术机器人等。

2024-2025年:心脏脉冲电场消融系统、RDN导管、人工血管等。

从产品类别看血管介入、ICD、神经调控、电生理和结构心获批的创新器械最多,也反应了各个赛道创新技术发展和资本的关注度。

从生产企业视角看,前十名的企业一共51款,而北京品驰就有19款之多,据说国家局还为此调整了创新器械评价的标准。获得创新器械称号的一共237家,平均每家1.4个。这么看,虽然大家多创新器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个“物种”还是非常稀缺的。

而从区域看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为创新核心区,合计占比67%。外资创新器械一共46款,占比14.2%。高端影像设备(如质子治疗系统)、部分电生理导管、创新材料类器械仍依赖进口。

过去10年,国内医疗器械领域技术突破与创新方向:

精准诊断:

多基因联检:EGFR/ALK/BRAF等肿瘤驱动基因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

AI影像辅助: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肠息肉AI检测系统。

微创治疗:

能量消融:脉冲电场消融(PFA)导管替代传统射频,减少组织损伤、RDN导管。

介入瓣膜: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TAVR)国产化(微创心通、启明医疗)。

智能化与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腹腔镜单孔手术系统(精锋医疗)、骨科导航(天智航)。

神经调控:可充电脑深部电刺激器(北京品驰)。

新材料应用:

可降解材料:镁金属闭合夹、生物可吸收支架(乐普医疗)。

人工组织:脱细胞角膜植片、胶原蛋白软骨支架。

未来医疗器械创新趋势预测:

1-AI与大数据:医疗影像AI、手术规划软件/机器人(内镜+外科)将进一步渗透。

2-国产替代加速:质子治疗系统、高端影像设备逐步打破进口垄断。

3-跨界融合:个性化治疗将成为趋势,如基因检测、肿瘤电场治疗等,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基因编辑(如CRISPR)、mRNA技术与医疗器械结合。

4-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如远程手术、远程诊断等,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移动医疗设备将更加普及,如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移动式头颈磁共振成像系统等,方便患者随时随地接受医疗服务。

5-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如生物可吸收支架、生物疝修补补片等。组织工程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如人工血管、人工角膜等,解决器官短缺的问题。

过去10年,中国创新医疗器械在政策扶持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本土企业在IVD、电生理、介入治疗等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但高端影像和核心部件仍需突破。未来技术融合与国产化替代将是关键方向。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