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心脏康复开展的这么艰难?

栏目:医休观点发布:2025-04-13浏览:4

来源:医休器械平台旗下公众号-医休NNR

作者:康复哥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

今天刷到了一位心内科临床医生在某平台上提出了一个问题:

源自:丁香园

以下是详细内容:

“大家能说说为啥心脏康复走的这么艰难?

我干了十几年心内科临床一线,因为科室要开展心脏康复就不再管病人了。深入了解心脏康复后觉得这是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有循证的支持:相当一部分病人本来可以避免一场生死经历的。可是在实践中很难让病人接受,跟他说放个支架吧,他可开心;可跟他说你回去要开始锻炼,病人就不以为然了。该怎样才能让康复的理念像支架一样深入人心呢?”

推荐阅读:

近10年中国康复医院发展现状:投资成本高收益少、康复专科医师工作负荷最轻、床位使用率低等

“2025年全球最佳医院”出炉,梅奥诊所依旧第一!他们的康复医疗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网友吐槽二级医院康复科现状:当“接盘侠”成日常、家属意见一大堆、被120嫌弃!

2025年第三期医保典型违规负面清单(康复领域)

一个康复科医生的无奈自白

小编对心脏康复了解的不多,我们特地问了几位相关的医生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下大家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患者“心理”有壁垒

不少患者接受支架手术时,总觉得这是立竿见影的“高科技”治疗,手术成功后便安心“坐等”恢复。而康复训练则要求他们主动参与、坚持锻炼,听上去没那么“刺激”,反而显得枯燥、累人。再加上长期以来“躺着吃药”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觉得既然吃药就能保持稳定,那还何必再去跑康复中心“折腾身体”。这种心理上的惯性,使得很多人对康复训练半信半疑,难以真正接受和坚持。

医生和医院的“左右为难”

说到医院和医生,也并非全无责任。现在的医疗评价体系重“硬指标”:一台台支架手术、一次次精准的介入治疗,有清晰的数据支撑。而康复效果通常需要长期跟踪,见效慢、数据不易量化,自然不容易成为医生绩效考核的亮点。医院投资建设康复中心、添置康复设备和聘请专业康复师,也面临成本回收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医生、医院即使心中认可康复的重要性,也不得不优先考虑那些短期内能带来收益的项目。

政策和医保“推波助澜”不够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政策和医保对康复项目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大部分医保覆盖的重点还是在药物、手术这些“硬”治疗上,康复训练很少能被纳入报销范围。患者一旦面对自费的康复课程,就容易打退堂鼓。而政策上,虽然国家和专家早已指出心脏康复的重要性,但真正落地的措施却往往缓慢,地方推广不一,缺乏统一标准和长效机制。

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我们寻求了deepseek的回答:

转变观念,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康复”

我们需要通过真实案例和身边人的成功故事,打破“吃药就稳妥”的固有印象。医院和社区可以组织康复体验营、健康讲座,让患者及家属直观感受到康复训练带来的积极变化。比如邀请那些经过康复训练后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的患者分享经历,让大家看到坚持锻炼的重要性和长远效果。

完善激励机制,打造医患共赢的康复体系

医生和医院需要在绩效评价中加入康复指标,鼓励医护人员对患者康复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同时,可以探索“康复打包支付”的模式,将康复费用纳入整体治疗方案中,减少医院和患者的经济负担。只有这样,医生才有动力去“催”患者参与康复,而医院也愿意投入资源建立专业的康复团队。

政策引导与医保支持双管齐下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将心脏康复作为心血管疾病综合管理的重要环节,出台更多鼓励政策。同时,医保部门可以逐步扩大康复项目的报销范围,即使是部分报销,也能有效降低患者经济负担。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形成从上到下共同推动心脏康复的良性循环。

利用现代科技,打造智能化康复平台

随着互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我们可以探索“医院+社区+居家”相结合的康复模式。利用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工具,实现远程指导和数据监控。患者在家也能得到专业康复师的指导,康复数据实时传输给医生,既方便管理,又能激发患者参与的积极性。

结语

心脏康复推广难,不仅是一个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患者认知、医生激励、医院投入、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只有从多方面同时发力,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才能让康复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正如我们常说,医疗不只是治病,更在于“治未病”,只有让心脏康复走进每位患者的生活,才能在病情初起时就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让每颗心都能更健康、更有活力。希望未来,我们能见到更多患者因为康复而获益,医生和医院也能从中找到长远发展的新动力。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