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议员高呼: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康复医疗!看来,不止中国的康复医疗面临着困境

栏目:医休观点发布:2025-04-13浏览:3

来源:医休器械平台旗下公众号-医休NNR

作者:康复哥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今天刷到两篇国外关于康复医疗的新闻:

第一篇是关于爱尔兰西部,许多患者因为神经康复床位短缺,导致无法及时获得康复治疗。议员Dr.Martin Daly直接点出了全国康复床位缺口50%的现实,强调如果不投资康复医疗,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增加国家的长期护理成本。

第二篇则提到了爱尔兰政府早在2018年就承诺建立神经康复中心,但至今仍未落实。这种“政策有了,康复服务却迟迟跟不上”的情况,似乎在很多国家都在发生。

以下是这两篇新闻的核心内容,大家可以先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第一篇:爱尔兰西部神经康复床位短缺

爱尔兰西部的患者面临获得专科神经康复治疗的机会有限或延迟的问题。

罗斯康芒-戈尔韦选区议员马丁·戴利博士强调了这一问题,他表示:“爱尔兰全国范围内的神经康复床位短缺50%,且不同地区之间的床位供应存在巨大差异,每10万人仅有6.4张床位,到每10万人45张床位不等。”

“这导致了不适当的护理环境和长期依赖。这在临床上是不合适的,在经济上也是不可持续的。”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专门的康复治疗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

“针对突发性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性或间歇性神经系统疾病或肢体缺失的康复试验数据显示,依赖性和持续护理成本显著减少。节省最多的是高依赖群体,仅16个月后就能收回康复投入的成本。

这与非专业环境中的后期康复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导致国家医疗成本大幅增加。

“这不仅仅是一个医疗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戴利博士建议,在罗斯康芒大学医院投资设立专门的康复部门,这将改善医疗可及性,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同时减少长期医疗依赖,为国家节省数百万欧元的残疾及护理费用。

第二篇:政府承诺的康复中心迟迟未建成

威克洛神经康复中心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中风患者的康复“受到严重威胁”。

副议员詹妮弗·惠特莫尔再次呼吁政府尽快在威克洛西部建立神经康复中心,并强调持续拖延和缺乏进展是政府的重大失败。

实际上,西威克洛的神经康复团队的资金早在2018年就已获得批准,但此后没有任何进展。惠特莫尔议员已经多次向健康服务管理局(HSE)询问最新情况,最近一次得到的回复是:工作人员已获批准,但开放日期仍未确定。

惠特莫尔议员表示:“这还不够好。”

“尽管政府在**《国家神经康复战略实施框架》(2019-2021年)**中提出需要建立9支社区康复团队,但目前全国只有2支,意味着只有15%的神经病患者能获得康复所需的重要护理。”

不仅仅是威克洛西部,基尔代尔、都柏林西区、都柏林南城和都柏林西南区的居民也在等待同样的服务。

她强调:“如果中风患者出院后得不到社区支持,他们的康复将受到严重威胁。后期护理对于康复至关重要,而缺乏社区支持服务是一个突出问题。”

“上周,我的办公室在爱尔兰议会与HSE进行了简报会,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要求提供明确的时间表。但政府至今无法给出具体的建设进度。”

推荐阅读:

傅利叶获8亿融资,是否预示康复机器人企业“集体失败”了?

7.44亿!翔宇医疗2024年度营业收入与去年基本持平,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超50%?

2024年康复产业投融资盘点:谁闷声发财,谁瑟瑟发抖?

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路在何方?

康复类数字疗法软件市场洞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外商独资医院,对于康复产业是引狼入室还是鲶鱼效益?

看完这两篇新闻,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爱尔兰的神经康复资源短缺、政策落地滞后,导致患者无法及时获得康复治疗,而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并不陌生。虽然我国的康复医疗体系近几年发展迅速,但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康复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爱尔兰的情况更加严峻。

1.康复资源供需矛盾:大医院挤爆,基层医院冷清

在中国,康复医疗的需求远远超过供给,这导致许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专业的康复治疗。

三甲医院的康复科“一床难求”

在很多大城市的公立三甲医院,康复病床的利用率极高,患者往往需要排队很久才能住院。例如,某些顶级康复医院的住院等候时间可以长达数周甚至数月。而对于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需要黄金康复期治疗的患者来说,这种等待时间可能会大大影响康复效果。

基层医院康复科“门可罗雀”

与三甲医院的康复科爆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科几乎无人问津。

设备落后:部分基层医院虽然设立了康复科,但由于设备不足,很多康复治疗手段无法实施。

人才短缺: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稀缺,很多基层康复科只有几名医护人员,甚至只是把骨科、神经内科的医生临时调去康复科“挂名”。

患者不愿意去:大部分患者认为康复科的治疗水平不如大医院,即使康复科有床位,他们也宁愿去大医院排队。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基层康复科缺少患者,运营不佳,资源投入不足;而大医院患者过载,排队时间长,康复床位紧张,导致更多患者拥向大医院。

2.从文件到落地有多远?

爱尔兰的情况显示,政府早在2018年就批准了神经康复中心的资金,但至今仍未真正落地,导致大量患者的康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这种“政策有了,执行却跟不上”的情况,在中国同样存在。

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多个鼓励康复医疗发展的政策: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康复医疗建设,将康复纳入整个医疗体系。

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文要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推动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2021年,“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加强基层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能力。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面临政策落地难、资源不匹配、基层动力不足等问题:

康复学科建设滞后:虽然政策要求二级医院都要开设康复医学科,但很多医院只是“挂牌设立”,真正开展康复治疗的少之又少。

医保政策支持有限:康复治疗的医保报销比例较低,很多康复项目需要患者自费,导致部分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康复。

社会资本参与受限:虽然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康复领域,但审批流程复杂、政策不稳定,导致很多社会资本的康复机构难以长期运营。

3.患者出院后何去何从?

在爱尔兰,议员Jennifer Whitmore提到,中风患者出院后如果得不到社区康复支持,他们的康复之路将面临巨大挑战。

这一点在中国同样突出——大部分患者在医院接受了短期康复后,就不得不回家自己“硬撑”,因为缺乏社区康复支持,许多患者的功能恢复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甚至出现康复效果倒退的情况。

中国的社区康复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甚至没有康复治疗的基本条件。

出院后缺乏康复指导,患者家属压力大,许多患者只能依靠家人简单照料,康复效果无法保证。

部分家庭因无力承担康复费用,被迫放弃康复治疗,最终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或功能退化。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更注重社区康复和居家康复:

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为出院患者提供长期康复计划,社区医疗团队定期上门评估并调整康复方案。

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居家康复体系,患者可以在家接受远程康复指导,减少对医院资源的依赖。

中国的康复医疗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补足社区康复这一关键环节,让康复不只是“医院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医疗体系的一部分。

4、总结

从爱尔兰的案例可以看到,康复医疗的困境并非个别国家的特殊现象,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挑战。中国虽然在康复医疗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仍然面临大医院床位紧张、基层医院康复能力薄弱、政策落地难、社区康复缺失等问题。

此前,我们也写过一篇介绍韩国康复困境的文章:从韩国的重症康复困境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经验?欢迎点击阅读。

最后,我想说康复医疗的发展不只是“医疗”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涉及资源配置、医保改革、社会资本参与等多个层面。如何真正把康复医疗的短板补齐,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及时、专业、可负担的康复治疗,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