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康复科医生的无奈自白
来源:医休器械平台旗下公众号-医休NNR
作者:康复哥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今天在某平台上看到了一篇自白,这篇自白是来自一位在县城三甲医院康复科的住院医生。他本来怀着对医学、对康复事业的满腔热忱,辛苦争取到这个岗位,梦想着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变患者的生活。可谁曾想,现实远比梦想残酷。虽然小编不是一线的医生,但看了这篇自白,忍不住要和大家掰扯掰扯。
该帖子下网友的评论:
这不就是一个科主任的正常现象吗?我经历过的科主任基本都这样,甚至还有神经外科主任一辈子没开过颅。
我同学所在的科室来了个新主任之后,辞职了5个医生了!
普通的执行遍地都是,能拉来客户的销售不常有。
非常可惜,不忍心告诉你,都是这样的
我前家就是这种,说句不好听的,那种安宁是真恶心,都说了是等死的,但是有点问题家属就闹,我们能做的都做了,本来就是来熬时间的,让他们走也不走,除了医院有问题,那个主任是跟你说的一样,到现在我情愿在家躺着,都不随便去找一份“不合适”的工作,特别是我只能找私立的,所以跟你们这又差好远,但是做的事都是一样的,太恶心了。
康复哥观点:
当我们看似在讨论某个医生如何无奈地应付每天104个病人,其实问题远不止数字堆砌。问题在于,一个医院竟然允许这种“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这暴露出的不仅仅是资源分配不公,更是整个管理体制的腐朽。所谓的“良好制度”根本就是一纸空文,只不过给上层管理者提供了肆意压榨下属的保护伞。你说这是不是赤裸裸的制度病?
别再把矛头只指向那个“奇葩主任”了。他不过是这台庞大机器的一个齿轮,一个被系统安排得只负责混日子、浑水摸鱼的角色。真正让人恼火的是,医院高层对一线医生的苦难视而不见,只会在背后装模作样地“关心”几句。这样的权力结构,只会让那些不作为者趁机攫取更多利益,而真正的医者却只能在忙碌和疲惫中自我麻木。是不是该问问,为什么一个医院的“价值”总是用病人数量和加班时长来衡量?
相信大家曾以为选择这条路,是为了救人。但如今,却成了一群被制度榨干、被数字压垮的劳工。对着这样的现实,沉默只会让腐朽的体制更加猖狂。我们需要的是一次彻底的觉醒,一场制度的革命。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人走出办公室,亲眼看看每天在病房里熬夜抢救的医者们到底承受了什么,才能真正触及到改革的根基。
这篇自白不仅揭露了一个医生的无奈,更直白地反映出整个体制的病态。数字背后,是被超负荷压榨的真实写照;管理的缺失,暴露了权力体系的腐败。问题摆在那里,冷酷而清晰,没人能否认这根本不是医者的能力问题,而是体制在榨干他们本该发光的专业精神。现实就这么残酷,真相也不容隐瞒。
本文2025-04-13 18:44:18发表“医休观点”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xiuqixie.com/article/738.html
阅读排行
- 加速注射笔产能布局,英捷信医疗顺利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 康复住院病案首页现存问题:主要诊断选择错误、遗漏、不规范、手术操作编码遗漏、入院病情与出院诊断不一致
- 健适医疗完成2500万美元战略融资,进一步增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和发展运营模式
- 靠大单品融资超13亿元,这家关节植入物制造商16年只做一个产品
- 基于运动想象范式,搭建独特算法,韶脑科技有望将脑卒中康复周期缩短1/3
- 射频消融+左心耳结扎术后患者死亡,医院被索赔27.5万元
- 收藏!RDN一般手术操作步骤
- 房颤消融:“冷-热-光-电”的交相辉映
- 三明试点某康复科工分表曝光,一小时绩效5块钱!网友辣评:我还不如去干东郊到家
- “2025年全球最佳医院”出炉,梅奥诊所依旧第一!他们的康复医疗与我们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