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支架密网价格再创新低:是无奈之举还是策略选择?

栏目:医休观点发布:2025-04-12浏览:3

来源:医休器械平台旗下公众号-医休神介说

作者:医休哥

大家好,我是医休哥。近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发布了医用耗材采购成交公告,其中有一条是密网支架的成交信息:泰杰的密网支架成交金额为4.9万。

这个价格甚至低于前不久河北的集采价格(泰杰河北集采中选价格61980,国产品牌最低的中选价格是艾柯的54700元),因此4.7万价格国产也是已知信息中,所有国产密网支架价格最低的一款。

在之前发布的竞争性磋商公告中,密网支架的最高限价为83760,还是不错的。所以泰杰以47000元的价格成交,大概率是因为竞争太激烈了。目前已经上市的密网支架有17款之多,医院和经销商有太多的产品可选择,

因为各省市医保要求不同和产品医院准入难度越来越大,企业为了能够顺利进院,入院谈判时往往会选择通过降价换取进院机会。

这个价格就是常说的“实际进院价”,而挂网价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和竞争对手差不多就行,实际进院价往往是企业的价格红线,也是进销商计算其利润率的真实数据。

从利润角度看,(出厂价-成本价)*销售数量=企业毛利,而(实际入院价-出厂价)*销售数量=经销商的毛利。

但双方想提高利润,除了使劲卖产品外,还有其他的方式方法,只是方法不尽相同罢了。

企业想提高产品利润,可以通过:

1-降低生产端成本,比如扩大生产,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替换部分原材料,还有一个方法:开除研发人员/逼着离职。

2-提高出厂价,这个很难,容易导致经销商反水,个别紧俏的产品除外。

经销商想提高产品利润,可以通过:

1-提高管理效率,比如人员配置,库存管理,产品选择等等,这个需要经验和能力,不是说提高就能提高的。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模化,资金效率其实就是资金周转率,规模化其实就是议价能力提升和固定成本被均摊了。

3-获得更多价格空间,这个好理解。

产品低价中标会是常态吗?

先说小编的观点:低价中标可能是被逼无奈也可能是企业的策略选择。

1-行业竞争结构迫使价格战成为主要策略

神经介入市场集中度低,中小企业主导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手段,导致价格战成为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方式。

2-政策驱动下的招标降价压力

集中带量采购的常态化中国近年推行的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直接促使密网支架价格大幅下降。

2024年后,全国价格联动机制逐步建立,企业若放弃低价市场可能面临全面出局。政策逻辑:政府旨在压缩流通环节利润,降低医疗成本,同时推动行业整合,淘汰低效企业。

招标规则向药品看齐,价格管控趋严医疗器械招标逐渐采用药品领域的“最低价中标”或“优质优价”模式,但实际操作中价格权重仍占主导。部分企业为进入公立医院采购目录,不得不接受极低报价,即使牺牲利润也要确保市场准入。

另外,医保控费与成本优化需求密网支架作为高值耗材(单价曾超10万元),长期占据医疗机构采购成本的重要部分。医保部门通过设定最高限价和阶梯降幅规则,迫使企业调整定价策略。

3-成本控制能力支撑低价策略

规模化生产降低边际成本国内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供应链(如集中采购原材料)降低单位成本。

另外低研发投入与仿制策略让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平均研发投入远低于国际水平,企业通过模仿成熟产品减少研发成本,进一步压缩定价空间。

国产密网厂家往往选择通过低价策略快速渗透市场,国产化降低了技术垄断溢价,推动整体价格下行。快速抢占市场准入资格低价中标是中小企业进入公立医院和政府采购体系的“门票”。低价策略可帮助企业在招标中积累业绩,为后续更大范围的集采中标标奠定基础。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