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领域几年临床研究进展:关键突破与临床启示
来源:医休器械-医休神介说
作者:医休哥
大家好,我是医休哥。脑血管病作为全球第二大死因,近五年在再灌注治疗、精准抗栓、脑出血管理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本文结合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5)最新成果及中国团队主导的里程碑研究,系统梳理关键进展,为临床实践与科研方向提供参考。
一、再灌注治疗:时间窗扩展与技术优化
1.机械取栓适应证突破
大核心梗死取栓:
SELECT2(2023)与TENSION(2024)研究分别纳入352例和404例患者,证实ASPECTS≤5分且发病24小时内的大核心梗死患者,取栓组90天功能独立率(mRS 0-3)较药物组提升12%-15%(SELECT2:34.8%vs.19.5%;TENSION:31.2%vs.16.7%)。
后循环取栓:
ATTENTION研究(2024)纳入340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取栓组90天良好预后率达46%,显著优于药物组的24%(p<0.001)。
点评:
时间窗的扩展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但需结合多模态影像筛选(如CTP/DWI)避免无效再通。LASTE研究(2025)进一步取消梗死核心体积上限,证实ASPECTS 0-2分患者取栓后90天死亡率降低19.4%(36.1%vs.55.5%),但每挽救1例患者需治疗5.2例,卫生经济学成本需权衡。
2.溶栓药物迭代
替奈普酶(TNK)替代阿替普酶:
TRACE-2(2024)与AcT(2023)研究分别纳入1,600例和1,578例患者,验证TNK(0.25 mg/kg)在4.5小时内溶栓的非劣效性(90天mRS 0-1比例:TNK组42.5%vs.rt-PA组39.8%,p=0.12),且操作更便捷。
超时间窗溶栓争议:
TRACE-III(2025)纳入516例发病4.5-24小时未取栓患者,TNK组90天mRS 0-1比例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33.0%vs.24.2%;RR=1.37,95%CI 1.04-1.81,p=0.03),但症状性出血风险需警惕(3.0%vs.0.8%)。
点评:
TNK的便捷性推动溶栓普及,但超窗应用需严格筛选低出血风险患者。TIMELESS研究(2024)显示超窗溶栓未改善预后,可能与77.3%患者接受桥接取栓有关。
二、药物治疗:精准抗栓与二级预防
1.双联抗血小板(DAPT)的精准化
基因导向方案:
CHANCE-2(2023)纳入6,412例患者,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使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卒中复发风险降低28%(HR=0.72,95%CI 0.59-0.89)。
轻型卒中溶栓替代:
ARAMIS(2022)纳入1,020例患者,DAPT组90天mRS0-1比例非劣于静脉溶栓(78.3%vs.76.5%,p=0.21)。
点评:
基因检测普及率不足仍是基层实践难点(国内三甲医院普及率<30%),需推动检测技术下沉。
2.房颤卒中二级预防
亚临床房颤管理:
ARTESiA亚组分析(2025)纳入1,015例患者,阿哌沙班较阿司匹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49%(HR=0.51,95%CI 0.33-0.79),且大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1.8%vs.1.5%)。
左心耳封堵(LAAC):
PRESTIGE-AF(2025)纳入512例脑出血合并房颤患者,LAAC组卒中复发风险较直接口服抗凝药降低38%(HR=0.62,95%CI 0.41-0.94)。
点评:
新型抗凝策略需平衡疗效与出血风险,个体化选择是关键。
三、脑出血治疗:微创手术与降压策略
1.微创手术的疗效争议
MIND研究(2025):
纳入300例深部脑出血患者(20-80 mL),微创手术组血肿体积减少81.5%(降至6.0 cc),但180天mRS评分与药物组无差异(OR=1.29,95%CI 0.78-2.13)。
短期获益:
微创手术组30天症状性水肿发生率降低35%(12.3%vs.18.9%,p=0.04),ICU停留时间缩短2.5天。
点评:
微创手术可能改善短期神经功能,但长期预后仍需更大样本验证。器械成本限制基层应用。
2.急性期降压目标
ICH-ADAPT II(2025):纳入1,200例患者,强化降压组(收缩压<140 mmHg)血肿扩大风险降低22%(RR=0.78,95%CI 0.64-0.95),但90天mRS改善未达显著性(p=0.07)。
点评:
强化降压的安全性已获证实,但需结合患者基础血压水平调整目标。
四、技术创新与未来方向
1.常压高浓度氧联合取栓
OPENS-2试验(2025):
吉训明院士团队纳入480例患者,常压高浓度氧联合取栓组90天mRS 0-2比例提升15%(52.3%vs.37.1%,p<0.01)。
点评:
神经保护与再灌注的协同效应为缺血半暗带挽救提供新思路。
OPENS-2吹响了NBO治疗脑卒中转化研究的集结号。事实上,围绕NBO疗法攻克脑卒中的战斗早已在基础研究领域悄然打响。在过去近二十年间,吉训明教授带领团队与国际专家密切合作,主导了大量脑保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NBO是其中一个主攻领域。
2.人工智能辅助决策
ESCAPE-MeVO(2025):AI算法评估中等血管闭塞患者的缺血半暗带,阴性预测值达93%,减少不必要手术率28%。
点评:
AI需解决数据偏差(如非亚洲人种数据占比不足)与临床责任归属问题,目前更适合辅助而非替代医生。
五、中国研究的全球贡献
TRACE系列研究:
王拥军团队TRACE-III(2025)为超时间窗溶栓提供首个阳性证据,纳入516例患者,TNK组90天mRS 0-1比例提升8.8%(33.0%vs.24.2%)。
POST-TNK/POST-UK:
陆军军医大学团队证实取栓后桥接动脉内溶栓无额外获益(POST-TNK:mRS 0-2比例45.6%vs.43.2%,p=0.67)。
点评:
中国团队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显著提升,但需加强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
近几年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以时间窗扩展、精准分层、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诊疗范式革新。未来可关注以下方向:
超窗治疗筛选:结合GFAP等生物标志物优化患者选择。
卫生经济学评价:降低机器人取栓、AI系统等新技术成本,提升可及性。
真实世界数据验证:RCT结论需在真实临床场景中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黎洁洁,王拥军.脑血管病近十年临床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J].中华内科杂志,2024.
2.ISC 2025 MIND研究结果.国际卒中大会,2025.
3.2025.1.1-2025.2.1重磅脑血管病研究进展.
4.华山神经年度盘点|脑血管病.
5.ISC 2025|把握卒中新风向!一文纵览国际卒中大会五大重磅临床研究成果及临床启示.——医休器械
本文2025-02-24 14:50:36发表“医休观点”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xiuqixie.com/article/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