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神介,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来自冠脉医生的吐槽...)

栏目:医休观点发布:2025-02-24浏览:6

来源:医休器械-医休神介说

作者:医休哥

大家好,我是医休哥。今天的话题有点猛,内容也有点长,适合晚上睡前慢慢看。以下内容,是和一些临床医生交流产生的一些感想感受,仅代表个人观点,有偏颇之处,还望多包含。

一、当「桡神」成为顶流:一场技术与资本的合谋

经桡动脉入路(TRA)2年前在神经介入领域的崛起,在当时堪称一场“微创革命”。从冠脉介入的“小弟”到神经介入的“顶流”,TRA以“术后即刻下床”、“无需卧床制动”、“并发症少”等标签横扫神经介入圈,甚至被包装成“患者友好型技术”的代名词。

神经介入医生们热情高涨,宣称“桡动脉在手,天下我有”——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栓塞、取栓术,通通经桡完成,仿佛股动脉已是上古遗物。

然而,这场狂欢背后暗流涌动。多位冠脉医生吐槽:“神经介入的兄弟们把桡动脉当‘高速公路’,堵了修、修了堵,轮到我们做冠脉介入的时候,患者桡动脉早成了‘断头路’!”。

数据显示:

桡动脉闭塞(RAO)发生率高达1%-33%,且多数无症状,患者往往在二次手术时才发现“此路不通”。更讽刺的是,神经介入医生在手术记录中轻描淡写“手术顺利”,却将RAO风险甩锅给后续治疗团队。

心血管领域长期追踪显示,RAO发生率可达8%-30%,直接剥夺患者未来冠脉介入的“生命通道”。神经介入手术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率飙升至20%,血管穿孔风险在迂曲血管患者中增加3倍。

神经介入手术记录中“手术顺利”的轻描淡写,与心血管医生被迫改用其他动脉入路的狼狈形成鲜明对比。某三甲医院案例显示,一名心梗患者因RAO改用肱动脉后,因严重血肿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最终截肢。

“并发症减少30%!术后能立即下床!"——经桡动脉神经介入(TRA)的宣传标语铺天盖地。数据显示,国内神经介入经桡手术量年均增长超50%,专家共识连篇累牍地论证其「绝对优势」。企业纷纷推出等特制器械,学术会议上「桡动脉专场」场场爆满,俨然成为介入领域的「财富密码」。

但讽刺的是,冠脉介入医生已在暗自叫苦:"神经科同行一股脑扎进桡动脉,搞得我们遇到二次手术患者时,桡动脉闭塞率比股动脉还高!"这本是心血管医生专属的「高速公路」,如今却被神经介入大军挤得水泄不通。

二、数据滤镜下的暗礁:报喜不报忧的冰山

TRA的推广文案里,总能看到“并发症低于股动脉”的醒目数据,却鲜少提及隐性代价:

桡动脉闭塞(RAO):

无症状≠无害。RAO直接剥夺患者未来介入治疗的入路选择权,尤其对需多次手术的慢性病患者(如冠心病合并脑卒中)堪称灾难。

长期闭塞率被低估:行业共识引用的“1%-10%”数据仅为短期随访结果,而5年闭塞率可能翻倍。

血管痉挛与穿孔:

神经介入操作时间长、导管反复调整,导致桡动脉痉挛发生率飙升至20%,而血管穿孔风险在迂曲血管患者中显著增加。

“沉默的杀手”骨筋膜室综合征:

虽发生率仅0.004%,但一旦发生,截肢风险高达50%。早期症状常被误判为“术后正常疼痛”,导致延误治疗。

一位匿名医生调侃:“现在神介科宣传TRA,像极了房产中介——只讲学区房地段好,不提隔壁是垃圾场。”

*某些宣传:桡动脉入路—无所不能

文献中总强调92.1%的技术成功率,却对7.9%的股动脉转穿刺率轻描淡写;大谈患者术后即刻下床的「人文关怀」,却回避桡动脉痉挛率高达11.6%的真相。

更隐蔽的是,30天内0.3%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看似美好,但心血管领域的长期追踪显示:桡动脉闭塞率可达8-30%——这意味着患者可能“永远失去”未来冠脉介入的「生命通道」。

某三甲医院真实案例:一位60岁心梗患者因神经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冠脉支架手术被迫改用肱动脉入路,术后出现严重血肿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这类案例在学术会议上鲜少被讨论,却频繁出现在医生们的深夜吐槽群里。

经桡入路患者预后问题:

1-手部缺血:桡动脉闭塞可能导致手部供血不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2-感染风险增加:闭塞的桡动脉可能成为细菌感染的潜在途径,增加感染的风险;

3-再次手术需求:在某些情况下,桡动脉闭塞可能需要进行再次手术以修复或替换受损的血管;

4-生活质量下降:术后并发症如出血、血肿、神经病变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他经桡入路常见并发症:

经桡动脉路径并发症:皮肤水泡

经桡动脉路径并发症:皮下瘀斑

经桡动脉路径并发症:皮肤紫癜

经桡动脉路径并发症:动静脉瘘

三、技术崇拜的代价:谁在替「创新」买单?

"能用桡动脉为什么要用股动脉?"——这种非黑即白的逻辑正在基层医院蔓延。是基层医生的问题吗?错的是一群人集体共识的引导。

证据显示,经桡手术的学习曲线长达50~100例,但在某些县医院,主治医师在完成不足10例培训后就开始「独立操作」了。

更吊诡的是,神经介入器械市场短短2年涌现出多种「经桡专用导管」,而配套的血管评估标准却迟迟未统一——直径小于2mm的桡动脉仍在被强行穿刺。患者成了这场技术革命中的「沉默羔羊」。

01

某书上有家属哭诉:

"父亲做完脑动脉瘤栓塞后,右手发麻三个月查不出原因,最后才发现是桡神经损伤。"而文献对此类并发症的描述,往往只有冰冷的统计数字。

适应症泛化的陷阱:

TRA本适用于特定人群(如肥胖、凝血功能障碍者),却被不少无良厂家和无德医生包装成“普适+首选”。

一项多中心研究指出,约40%的神经介入TRA病例存在过度使用,尤其是主动脉弓Ⅲ型、血管迂曲患者。

数据美化的公关术:

行业共识中“RAO发生率1%-10%”的表述,实则为“短期随访数据”,长期闭塞率可能更高。而“无症状RAO不影响生活质量”的结论,完全忽视了患者未来医疗选择的受限。

学科协作的断裂:

心血管与神经介入团队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血管资源管理策略。某位三甲医院的心血管主任直言:“现在不是‘走别人的路’,而是‘把路走死了还不立警示牌’。”

为追求“技术创新”标签,部分医院强制推行TRA,甚至让新手医生在复杂解剖病例中“硬上弓”,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飙升。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TRA相关严重并发症中,30%由操作经验不足引发,基层医院的真实比例估计更高!

经桡入路的弊端与局限性

1.解剖变异与操作难度

桡动脉迂曲/环状变异:15%-30%患者存在,增加导管到位难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迂曲: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需更换长鞘或转股动脉入路。

2.学习曲线陡峭

技术要求高:需熟练掌握导管塑形、导丝操控技巧,复杂病变(如慢性闭塞)操作成功率较经股入路低。

3.器械入路限制

鞘管尺寸限制:传统TRA多使用6Fr鞘管,限制需要大口径器械的病例。左侧入路受限:右侧TRA处理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时路径迂曲。

4.辐射暴露与操作时间

辐射剂量:初学者操作时间延长,可能导致术者/患者辐射暴露增加。透视时间:复杂病例较经股入路延长10%-20%。

5.患者因素限制

Allen试验异常:约5%-10%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禁忌TRA。血管纤细:女性、糖尿病患者桡动脉直径较小(<2mm)易致痉挛或闭塞。

6.成本与资源消耗

材料成本:专用桡动脉鞘、导管可能增加费用,很多器械不是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为了逃避集采罢了。

四、回归理性的破局之道循证医学不能止于「政治正确」

目前神经介入领域仅有个别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缺乏像冠脉领域RIVAL、MATRIX这类多中心RCT。当证据等级停留在「专家共识」时,盲目推广无异于拿患者做大规模临床试验。

解剖决定论才是金标准:对于主动脉弓Ⅲ型、锁骨下动脉迂曲的患者,强行经桡入路可能导致导管成袢失败率激增82%。与其执着于入路方式,不如建立精准的术前CTA/MRA评估体系。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多学科评估优先保留血管条件差、需多次手术患者的桡动脉。动态追踪高危患者桡动脉通畅性,避免“竭泽而渔”。某医院的经验值得借鉴——神经介入与心血管团队共享桡动脉使用数据库,对二次手术患者优先保护优势侧血管。

临床需正视TRA的局限性,停止“微创”变“伪创”的话术营销,经桡神经介入不是“原罪”,但过度推广必将引发反噬。

当“微创”沦为“伪创”,当“创新”变成“创伤”,医学的终极目标——患者利益最大化——早已被抛诸脑后。

最后,再回顾两个问题,经桡的路更近还是更远?

1-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问题

根据现有资料,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在不同研究中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关键数据:

·总体并发症发生率:

根据2023年中国香港的一项研究,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手术的总体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另一项研究显示,经桡动脉入路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5%。这一数据表明,在接受TRA的患者中,有近八分之一可能会出现桡动脉闭塞的情况。

·具体并发症的发生率:

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率在经桡动脉入路中为1.2%,慢流/无流现象的发生率在经桡动脉入路中为0.6%,心电图变化的发生率为3.7%,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发生率为8.6%,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为3.4%。

·其他并发症:

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为7.7%-33%、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为5%-20%(女性更常见)、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为0.1%-0.3%。前臂疼痛:非特异性疼痛:约10%-30%,与痉挛、造影剂刺激或导管摩擦相关。

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在不同研究中有所差异,例如,一项研究显示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为11.65%至14.05%,而另一项研究则报告了7.7%的发生率。

2-在不同等级医院中,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手术的应用比例有何差异?

·中国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比例的提高:

根据某公司招股书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7年间,中国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比例从82.35%上升至90.89%,而欧美国家的经桡动脉路径PCI开展尚不普遍。

·经桡动脉入路在PCI手术中的渗透率: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经桡动脉入路在PCI手术中的渗透率已接近96.4%。虽然这一数据主要针对PCI手术,但可以间接反映出经桡动脉入路在心血管介入手术中的广泛应用。

·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在神经介入手术中,超过70%的患者首选桡动脉入路。这表明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经桡动脉入路的应用比例也非常高。

·老年患者的应用情况:

在老年患者中,经桡动脉入路的应用比例为43.6%,而股动脉入路的比例为56.4%。这表明在老年患者中,经桡动脉入路的应用比例略低于年轻患者。

·不同等级医院的差异:

虽然具体数据未明确提及不同等级医院之间的差异,但可以推测,由于经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优势(如解剖学优势、安全性、经济性等),以及其在心血管介入手术中的高应用比例,高等级医院可能更倾向于采用经桡动脉入路,而低等级医院可能因技术和设备限制而较少采用。

结语

小编在整理以上信息的时候,最大的感触不是经桡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各种数据和各种观点的矛盾:你既可以找到经桡优势的证据,也可以找到经桡的各种问题。

但小编想引起大家思考的是:

当你选择经桡入路的时候,真的只是为了患者考虑么?如果存在当下手术决策和患者远期获益矛盾的时候,作为临床医生的你,是否还能“不忘初心”?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献《经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应用的思考》,内容不长,但写的很中肯,推荐一看,扫码即可阅读.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