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叶获8亿融资,是否预示康复机器人企业“集体失败”了?

栏目:医休观点发布:2025-02-17浏览:4

来源:医休NNR公众号

作者:康复哥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近日具身智能公司傅利叶已完成新一轮融资,E系列融资⾦额合计达到近8亿元。本轮融资由国鑫投资、浦东创投、张江科投、张科垚坤基⾦、Prosperity7、钧⼭资本等机构共同参与。

傅利叶是一家行业领先的通用机器人公司,涵盖人形机器人核心业务与智能康复解决方案。自2015年成立以来,傅利叶始终致力于研发兼具前沿技术与商业化价值的机器人。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医疗康复、学术研究等现实场景。已为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家机构和医院提供支持与服务。聚焦通用人形机器人底层技术研发,从0到1搭建包含A1、机械硬件、软件平台在内的全栈式技术链路;

着眼通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为不同领域客户提供跨行业的开发平台及构建上层生态;构建全自研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矩阵,并率先实现量产。专注康复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产品矩阵涵盖上、下肢康复机器人,运动与平衡训练系统,物理因子治疗系列等30多个品类,为全球客户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康复治疗解决方柔;为医疗康养机构提供一站式赋能,从零构建标准化康复服务能力。

在虎嗅上有篇专门介绍傅利叶CEO顾捷与虎嗅进行了一对一交流的文章,分享了他们从康复机器人向人形机器人转变的过程,以及他对于行业2025年的展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看。

前两天就想写这篇文章了,于是花了点时间认真地整理了一下思路,今天正式呈现给各位小伙伴。

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1-为什么好像经常看到这类企业融资,但是整个市场却大呼越来越难呢?

2-康复机器人市场到底是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

3-你觉得康复机器人解决了这个行业的什么问题呢?

带上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深度思考康复机器人这个赛道的是与非。

怎么定义康复机器人?

这个问题许多人回答不上来,许多厂家都喜欢标榜自己的产品为康复机器人,那么到底成为康复机器人的标准是什么?

康复医疗领域十大伪创新TOP1:全网道歉!上肢康复机器人在未来可能有效果,但当下的产品大多都是鸡肋

康复机器人从功能上可分为康复和辅助。康复类主要适用于脑卒中、脑部损伤、脊柱损伤、神经性损伤、肌肉损伤和骨科疾病等原因造成的上肢或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帮助患者对大脑运动神经进行重塑,恢复大脑对肢体运动的控制,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康复为核心功能的康复机器人以适应症为基本需求,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目标;以辅助为核心功能的康复机器人用于为残障人士或行动不便的人提供特定的生活辅助,以安全、舒适、方便为基本目标。

康复机器人的临床应用优势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替代康复治疗医师的机械重复操作。康复机器人具有机械设备优势,可进行高强度、重复性训练,将医师从繁重、反复的训练中解脱出来、更专注于治疗方案的改进,同时也为远程康复及集中化康复医疗提供可能。

(2)精准控制康复治疗过程。利用康复机器人提供的各类传感器测量人体运动学、生理学数据,可为医师改进和优化康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估后,康复机器人的治疗强度及不同训练模式主要由算法计算而得,更加贴合患者的实际治疗需求。

(3)结合反馈系统和交互式设计,可为患者设置任务导向,激励其主动运动意识,同时可以提升治疗过程的趣味性、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从而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与康复效果。

近三年,这个赛道的投融资分布

2022年(10起不完全统计):

1、迈步机器人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2、邦邦机器人获约亿元B轮融资

3、泽普医疗获数千万A轮融资

4、臻泰智能获天使+轮融资

5、迈步机器人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6、程天科技获数亿元A+轮融资

7、中航创世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8、英汉思动力5000万元Pre-A轮融资

9、金矢机器人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10、安杰莱科技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2023年(8起不完全统计)

41起!未披露金额占一半!2023年康复医疗行业融资事件大盘点!

1、中航创世获约亿元B轮融资;

2、卓道医疗获B轮融资;

3、程天科技进行股权融资;

4、司羿智能获约亿元A轮融资;

5、华鹊景医疗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6、因汉思科技进行股权融资;

7、罗伯医疗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8、瑞步康进行股权融资;

2024(7起不完全统计)

2024年康复产业投融资盘点:谁闷声发财,谁瑟瑟发抖?

1、奇诺动力股权转让;

2、海每康医疗获约千万天使轮融资;

3、铭凯医疗获天使轮融资;

4、丞辉威世股权转让;

5、希润医疗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6、傅利叶智能科技股权转让;

7、睿瀚医疗股权转让;

从数据量来看,2022年的投融资数量还不错,2023年微降,2024年继续下行(就目前掌握的不完全统计)。另外,融资轮次越来越早期、原有企业开始进行股权转让、其次金额也普遍不算很大,说明“钱虽然还在投,但大笔资金更谨慎了”。

而傅利叶这次高达8亿的融资,更多是围绕“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布局,也从侧面说明资本的口味正在改变。

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

首先我们需要先区分康复医疗市场与康复机器人市场,虽然现在各地政策都在大力支持康复医疗,身边了解康复的人似乎越来越多,而且新入场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老龄化等等,你居然说康复机器人进入了存量市场?这不是妥妥的增量市场吗?

但是,康复医疗是增量市场,康复机器人并不见得是增量市场。

如果只是看销售额,或者国产品牌的销售额,确实是在不断增长,国产化替代也势不可挡,并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产的康复器械还是会大幅提升,因为需求摆在那,但卖的多就一定挣钱吗?不信你问问其他经销商。

随着市场增长,企业关注的是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被实现,竞争者跑步进场,用最少的开发时间实现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先去满足临床需求,这种看似摧枯拉朽的打法,更多时候并不考虑什么是用户体验,而是考虑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

但这背后呢?

器械创新原地踏步,大家都想着快速拿证,快速商业化,器械创新很难,所以大家也就说说,毕竟创新的代价太大;

研发效率没有提升,除了到处挖人,多数企业内部几乎没有成熟的体系和培养机制,表面拿证再快,也难掩研发效率低下的事实,不信你去翻翻几个头部康复公司的财报和招股书就知道了;

生产结构没有变化,一声叹息,回头再聊;

医学研究没有进展,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医药领域,越是大专家讲课,越喜欢讲循证,指南,大的RCT研究等等;在康复医疗领域,不管大专家,小医生,都喜欢讲病例,我开始是以为“亲民”,怕讲证据太枯燥,后来才发现,康复医疗领域除了国外的几个研究,国内的一堆指南,就没啥令人激动人心的研究进展了;不信你让他把他各种良好康复数据晒一晒就知道了;

市场推广只能开会,最近梳理的产品经理相关的资料发现,这个领域原来连市场推广也内卷的很,一场学术会议几十上百万的投入,还要对主办方感激涕零,一个线上会不花个十万八万的好像就差点意思,关键把钱都投入会议,才发现你的市场预算还不及几个大企业的零头;不参与,一点市场声音都没有,客户抱怨,代理商也抱怨,关键除了开会,市场经理好像就没啥价值了,怎么办?硬着头皮开啊,预算不够?找老板,用数据说话,告诉老板开会的20种好处!

销售模式没有改变,厂家→经销商→配送平台→医院这个模式在销售体系中,一成不变;这个模式固然有诸多好处(比如合规风险、成本控制等等),但你把它理所当然的奉为行业“金标准”的时候,就注定了你的企业很难成为行业第一。

当行业思考的层面都在同一维度,企业的行为方式也基本处于同一维度,这个行业也就进入了另一种“存量时代”。

在增量时代提升已有用户的使用不及新增一个用户的大(这里的新用户是特指初次进入该需求的新用户),而且获客成本较低,也就是说,新增一个单位使用时间的成本更低,所以更多考虑的是新的用户。

而到了存量时代,新增一个用户的成本已经很高,或者已经没有这些新用户的进入了,产品使用的总量不能靠新用户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只能去抢占别产品的用户或者增加单个用户的价值(全产品战略)。

旧的需求都已经被满足,新的需求很难被创造出来,企业需要开始考虑的更多的是用户的体验,用户价值和效率的提高,但替换成本也成为了企业发展最大障碍;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如果我们新体验没有大幅度的突破性的增大,产品的价值就很难体现。

有点懵,简单点:增量时代:流量=新增用户;存量时代:流量=用户时间

康复医疗市场虽然还在不断增长,但康复医疗领域客户的时间被占领的差不多了,企业很难通过现有的商业模式一直增长,而且转换成本巨大。

这个领域还会有哪些新产品?

从表格可以看出,康复医疗领域,大部分的产品都是有源+软件类的产品,真正能让企业创新的地方很少,所以你可能会说国产器械没什么新产品,都是抄外资品牌的东西,这是现状,也是符合规律的。

但是问题是,你看这两年国外的康复器械有什么好抄的产品吗?容易抄的都抄完了,没抄到的那就是真抄不了啊!遥不领先了。

为什么叫做“集体失败”?

首先,这两年康复机器人的发展我们是可以看见的,很多康复机器人公司号称“技术领先”,但产品形态依旧停留在外骨骼、上下肢训练、平衡训练等较为传统的模式,缺乏革命性进展。企业普遍面临高研发成本、低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拿到融资后更多资源花在商业推广、会议、市场拓展上,而不是长期“啃”技术难关。这种情况下,当外界再回望“康复机器人”赛道时,发现并没有出现足以让人眼前一亮、能够规模化落地的**“杀手级产品”。

其次多家企业集中在类似的产品功能(上下肢康复、外骨骼、物理因子等),市场难以区分谁家产品更好;竞争手段往往变成价格战或地推会议战,拉低整体利润率。且在B端(医院、康养机构)销售为主的模式下,康复机器人往往面临“入院门槛高、回款周期长、售后成本大”的困局。或者医保或院方预算有限,需求始终无法被规模化转化为实打实的订单量。

所以竞争激烈、利润微薄,企业在投入巨资后依旧难言盈利,“忙碌而不见得成功”,从行业层面来看,也是一种“集体”层面的失利。

傅利叶这次8亿元的E轮融资,市场普遍解读为“通用人形机器人”项目的资源补充,而非“继续深耕康复”。这实际上在传递一个信息:“更广阔的通用场景才是新风口,康复场景本身难撑起大想象空间。”

作为曾经的康复机器人典型代表,傅利叶选择往人形机器人发力,侧面反映了对原本康复业务的增长潜力不再坚定。当早期玩家都选择“二次创业”,这对整个康复机器人领域来说,是一次信心动摇。

因此,可以说这家早期企业“跑到别的赛道”,意味着康复机器人行业未能集体证明自身价值——这就是“集体失败”最直接的体现。

你觉得这就结束了吗?放心,未来还会不断发生这类事件的。

写在最后

好了,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可以知道,这不是一篇夸傅利叶的帖子,也不是怼某些企业的帖子。

小编希望通过这篇帖子给这个行业的人带来一些思考:康复医疗市场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现在的你不管是焦虑还是焦躁不安,都应该好好想想:

我曾经预想到过康复医疗目前的现状吗?如果无法应对,我要如何取舍呢?我是否还要继续坚守做一家专注于康复医疗赛道的企业?

未完,待续......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