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康复医院主动申请停业!

栏目:医休观点发布:2025-02-17浏览:7

来源:医休NNR公众号

作者:康复哥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近日又有一家康复医院主动申请停业。

近年来,医疗机构面临巨大挑战,民营医院尤为严重。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政府办医院负债总额增至19150.69亿元,增长419.37%,资产负债率达45.10%。

关于这些康复医院停业的说法非常多,有的公告说为了更好的融资和业务需要停业,有的因破产清算、无力偿还债务也申请停业、有的是被医保整改的停业,各种说法都有,但是归根结底总结一句话就是:市场上的钱不好挣了,否则谁愿意放着巨大成本在那,宁愿停业也不开呢?

关于行业周期的划分

对于行业周期的划分有很多方式,但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我们可以简单的把行业周期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行业暴利期;

主要特征:竞争对手很少,客户不太懂,生意很容易做,行业平均利润率也很高,但大家看你的钱容易赚,潜在的竞争对手(波特五力模型)就开始跃跃欲试了,于是行业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行业微利期;

随着大量的竞争者涌入这个行业,竞争开始加剧,这个时候企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降价,降价代表了收入开始下滑;二是提值(客户价值),提高产品/服务品质代表了企业成本也随之提高。否则企业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因为这个时期客户开始越来越懂产品了,客户可以选择的产品也越来越多,你不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根本吸引不了客户的关注,更别谈赢得市场了。

第三个时期:行业无利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行业竞争者开始陆续倒闭、转型,到最后剩下几个头部,开始出现几家“独大”的行业现象,这个时期能活下来的企业基本又大又强,客户也开始有了固定选择,行业变得死气沉沉。

正好在昨天我们刚对2024年康复产业的投融资做了分析,大家可以结合着这篇推文可以有更深的了解:2024年康复产业投融资盘点:谁闷声发财,谁瑟瑟发抖?

各位看官觉得康复医疗行业现在是是处于哪个时期呢?

挑战与机遇

最近跟不少行业内的小伙伴交流,大家似乎觉得未来挺迷茫的,都在走一步看一步,康复医疗行业看似前途光明,当下又陷入“步子大了怕扯着蛋,步子小了又怕落后挨打”的尴尬境地。举步维艰、不上不下,成了不少从业者的共同心声。

最近正好在翻毛选,和大家分享一些书中的话:“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既是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问题的动力。”细品这句话,康复行业当下的种种困境,正是由行业内部的矛盾所引发:快速增长的需求与资源分配的不均、技术飞速发展与盈利模式的滞后、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加与市场实际执行力的落差。看上去这些矛盾像是“拦路虎”,但实际上,它们恰恰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加速器”。

抓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康复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供需关系的失衡。一方面,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增多,康复服务的需求像打了激素一样蹭蹭往上涨;另一方面,行业供给却显得有些“跟不上趟儿”:医保无法覆盖成本,专业人才短缺,设备技术“贵且复杂”,怎么看都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大写加粗。但问题不是停下来“叹口气”的借口,而是发力点的指南针。

其次,事物是两面的,我们既要看到困难的一面,也要看到希望的一面。用教员的话说:“要学会在大风大浪中开快艇。”康复行业的困难确实不少:政策的高门槛、客户的高期待、运营的高成本,怎么听都像一台烧钱的“奢侈品”。但在这些高标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机遇:医保覆盖扩大的政策红利、AI与康复机器人的技术赋能,以及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

所以,与其停下来感叹“这水太深了”,不如学学“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康复行业的路,不是没有光,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找:找突破的点,找发力的点,找可以合作的伙伴,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市场永远是正确的

大家发现了吗,随着近年来的医改,“康复医疗行业开始出现了拐点”,这个拐点因为医改已经提前开始出现了,随着未来的集采,可能会将整个产业现状颠覆。但市场的力量在于它的无情和公平。每一次行业的调整,都会淘汰掉那些不适应规则的企业和机构。这种淘汰看似残酷,但却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康复行业中的每一家企业、每一家医院,最终能否存活下来,取决于它是否具备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那些被淘汰的医院与企业,或许有的曾风光无限,但它们可能忽视了行业规则的变化:没有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没有做好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没有回应患者和市场对服务品质的期待。而这些失误,注定它们是要被淘汰的,抱怨有用吗?市场这位“公正”的先生只会轻轻说一句:早就该死了。

当下只是对医保改革,未来还有对产品的集采,所以你认为这还算行业的“意外”吗?如果你把这些事情看成是行业发生的“意外”,你就是一种傲慢与无知的想法,你妄想用自己的逻辑和期望去规划这个世界。

意外是啥?意外就是不确定性。然而安全感却来自于确定性,所以大家在遇到不确定性的时候,非常本能的给出确定性的假设和解释:“这是一场意外”。

上面部分我们也讲到了,往往在“意外”中隐藏了市场机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行业也是如此。淘汰不是结束,而是行业优化的一部分。它腾出了空间,让那些真正能够创新、服务客户、顺应时代变化的服务方获得成长的机会。

每一次市场的重新洗牌,都会让行业更健康,也让那些有真正价值的企业与医院脱颖而出。康复行业不缺需求,但规则正在重塑,只有愿意改变并持续进步的企业,才能站稳脚跟。

但从长久来看,大部分的企业与医院未来都会死去,有的死于无知,有的死于傲慢,而只有少数的人可以穿越周期,实现“重生”。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

在如今的康复行业,想要保持乐观确实不容易。面对不断加剧的竞争、复杂的政策环境和资源困境,很多人难免感到疲惫甚至迷茫。但乐观不是盲目的自我鼓励,而是冷静认清问题后,依然选择寻找突破口的能力。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做一个乐观主义者并非意味着忽略悲剧和不公,而是热情地寻找那些在各个领域做出进步的人,并帮助扩大那些进步。”

悲观者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康复行业的盈利模式难以快速跑通,政策红利不再像过去那样立竿见影,资源的分布依然严重倾斜。但乐观者前行,是因为他们明白,在问题背后,隐藏着推动改变的动力和机会。

行业的现状,是一场需要在迷雾中摸索的长跑。供需失衡、人才短缺、市场竞争激烈,似乎每一个问题都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行业中的从业者们既需要短期的“喘息机会”,也需要长期的“破局之道”。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康复行业不是没有前景,而是前行的路并不平坦。我们不能指望轻松找到答案。

在当前的困局下,很多企业选择停下脚步甚至退出行业,但也有一些企业选择调整方向,重新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或许还没有完全找到答案,但至少在行动中,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选择乐观,是一种勇气,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现状的艰难,而是即便清楚路上的荆棘,仍然愿意迈出脚步。康复行业的前景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有选择行动,才可能看到未来的希望。

如教员所说:“矛盾推动事物发展。”当前的困局,正是行业转型的契机。那些敢于尝试、不断前行的人,或许就是下一轮行业格局中的赢家。

所以,与其在悲观中停滞不前,不如在乐观中理性前行。找到行业中的微弱亮光,并用自己的行动去放大它。

走得慢一点没关系,重要的是不要停下。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