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奇葩事件—我把科室揣心里,科室把我踹沟里?
来源:医休NNR公众号
作者:康复哥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近期,一位来自河南的康复治疗师透露,他所在的河南某家医院康复科,由于医保局一纸处罚,科室被罚大额罚款,医院、科室根本没有办法承担,而令人震惊的是,该医院竟然要求员工承担这笔高昂的罚款,金额在2000至4000元不等,新员工交2000元,老员工交4000元,由科室成员上交医院。这一做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事可以怎么理解呢?医生把罚款交给医院,医院交给医保局,然后医保局再用医生自己交的钱发给医院,医院再给医生发工资,也就是等于“医生们自己无薪上班,还要走个流程,医生自己交钱给医院,医院给医生发工资”。
这张图片来源自网络,我们暂无法确定他的真实性,我们就假设这件事情已经发生,发表下我们的看法,如果是虚构的那自然是最好。
其实,按理说医院和科室出现违规,被罚是应当整改,可这“一人犯错,全员买单”,仿佛是要把医生们的工资拆东墙补西墙,硬生生地整出一番“自行生产、自行消化、自行埋单”的循环。新员工交2000,老员工交4000,这是不是还有个“交罚款晋级制”?感觉再过几年,说不定还能来个“白金VIP罚款”呢,真是内卷都卷到自己头上了。
这一幕听起来就像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大片:医生辛辛苦苦忙临床、想技术提升,结果还要跟财务算三道账,简直要拿出当年学“三大运营商”套餐时的心思。给人的观感,就好比你拿一张自己的银行卡,先往里充钱,再把卡递给自己然后问:“哎,你要不要交个费?”这就让人啼笑皆非,忍不住感叹:原来医生除了要会看病,还得练就七十二变,最好能变出一个财务长袖善舞。
医院此番操作虽说是意图“内部消化”罚款损失,但在外人眼里,就像把苦瓜榨成汁,然后再勉强自己喝下去。至于合不合理、合法不合法,那得让劳动法和卫生主管部门来评判。在法律与伦理的双重视角下,这种把违法违规成本层层转嫁到员工头上的做法,恐怕很难站得住脚。大家都是上班挣钱的,上份班还要多出“交罚款”这一步操作,换谁都会膈应。
从管理层面来看,出现医保违规,固然和医生诊疗规范、文书书写、医保政策理解不透等因素相关,但医院管理部门也难辞其咎。科室若有问题,就该对症下药;如果医护人员真有失误,也要按照制度追责。但一刀切地“雇员平摊罚款”,只会让大家寒了心。试想,如果你是新入职的小年轻,一路背着学生贷款,还没攒下啥积蓄,就先给医院补上几千块“入门费”,那今后上班的动力估计得半折了。
更惨的是,在外界看来,这种“交罚款、再发工资”的迷惑操作,很可能影响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毕竟一听医院被罚就联想到医疗乱象,患者心理上难免嘀咕:“这家医院连医护的违纪都没管好,还能给我看好病吗?”而医生在工作中也难免心中憋屈:明明专业技术过硬,却要被拖入莫名其妙的财务风波之中。
当然,最搞笑又最尴尬的地方就在于,“自己交钱给自己发工资”这条莫比乌斯环式的资金链究竟能兜转多久?与其将精力耗在如何罚、如何扣,不如把功夫用在严格合规管理、加强医保培训和内控上。毕竟,医者治病救人是主业,“左手倒右手”的财务杂耍纯属旁门左道,终究难以服众。
这场“罚款风暴”就像一出黑色幽默,医生们可谓在逆境中“自给自足”,自己交钱养自己,令人哭笑不得。冤有头、债有主,无论责任归谁,都不该采用简单粗暴的“一锅烩”方式。
要消除这种奇葩现象,还得寄望于规范的制度、合理的监管与人性化的管理。否则,久而久之,医护人员被折腾得心力交瘁,医院也只能自毁长城。到那时,我们恐怕又要扼腕感叹:怪相丛生,何时休?
本文2025-02-17 10:48:49发表“医休观点”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xiuqixie.com/article/648.html
- 医疗创新器械-IVD专题一集采当道,破局之路在何方?.pdf
- 医药生物行业跨市场周报:规范眼科类医疗服务价格,或利好上游耗材企业加速国产替代.pdf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全球首个实体瘤泛癌种TCEPOC成功,或将加速整个领域的快速发展.pdf
- 医药行业周报:乙肝临床治愈迎来新希望,关注广生堂.pdf
- 医药健康行业研究:市场对左侧反转的重视上升,呼吸道感染上行关注相关板块.pdf
- 医药行业周报:医疗设备招投标大幅改善,看好国产设备公司投资机会.pdf
- 医药行业:2024年第十批国家集采专题报告.pdf
- 澳华内镜(688212)创新赋能向上竞争,国产软镜龙头加速飞跃.pdf
- 肛肠领域老字号品牌,大健康业务全面加速.pdf
- ApacheDoris在区域医疗影像平台中的应用.pdf